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四剖魚

張萬傳(1909-2003)出生於淡水,1929年入「洋畫研究所」,1931年赴日入帝國美術學校西洋畫科,透過「1930年協會」接觸佐伯祐三(1898-1928)、里見勝藏(1895-1981)等人的野獸派(Fauvism)創作,並藉此對法國「巴黎派」(The School of Paris)形成基礎認識,1937年與洪瑞麟(1912-1996)、陳德旺(1910-1984)等人共組「Mouve美術集團」,提倡純粹創作的精神,1954年與洪瑞麟、陳德旺、張義雄(1914-2016)等人共組「紀元美術會」。 《四剖魚》係以張氏擅長的「魚」為題材,整體置於簡潔背景中,具凸顯主題之效。在物像表現上,張氏以極淡的線條概略繪出魚的輪廓,其上添以快速的點、帶狀筆觸,帶出魚的生氣,色彩方面則採用互補色——藏青色表現背鰭、眼睛,橘黃色表現魚身,形成對比效果,此外,張氏也透過用筆水分的調節,一方面展現色彩深淺變化,另方面呈現色彩彼此消融而生成穿透的空間感。由此來看,張氏留日習得野獸派以騷動筆觸為表現方法,在《四剖魚》中則結合水分調節,轉化為具通透感的水彩畫風。 出處:陳嬿晴,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