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夏荷

《夏荷》這件作品十分特殊,「粗率」可能會是作品的第一印象,但「生澀」或許就未必盡然,最起碼在構圖上明顯有經過考量與設計。作品有一條隱約的地平線在畫面上端,約略以黃褐色隔開遠景與近景,空間層次清楚明確。遠景的水面、荷葉與點點花朵等暗示性筆觸,與遠退漸層的空間感,都很自在流暢,且充滿「水」的意象,表現得活潑適切,恰與佔畫幅三分之二的下端前景形成對比。 作者很努力地要作出兒童或素人般的樸質繪畫質地,用的卻是他熟練的繪畫技巧。如左上角三朵,用大筆顏料漸層渲染;畫面上端另外三朵,用粗筆乾擦薄彩重疊;左下方三朵,用交互覆蓋並加以輪廓描繪作出生硬感;中央部位一隻殘花蒂頭則用顏料堆積厚塗作出扭曲的肌理筆觸。同樣畫荷,在同一個空間層次,繪畫語言分散複雜,彼此間沒有關聯,圖像質地顯得不連貫,以致會有「滯」或「澀」的感覺。但這種滯澀與素樸繪畫的生澀感並不盡相同,所以很可以理解作者渴望找回孩童般純真畫圖的喜悅,也努力在捨棄純熟的繪畫技巧,但以這件作品為例,「拙澀」似乎是被刻意製作出來,以致變成另一種形式的雕琢。若對照作品上端輕舒自在的率真,雕琢的痕跡尤為明顯。 出處:潘顯仁,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83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