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太平山

太平山位於台灣東北部宜蘭縣境,是早年北台灣最大的伐木區,山中開採的紅檜、扁柏、鐵杉等珍貴木材,在80年代之前一直是台灣重要的經濟資源。這件作品是1985年所畫,袁樞真曾於1961年繪製一件《太平山路上所見》,林場中的運材索道流籠是畫中的重要元素。1981年太平山停止筏木,索道廢棄,之後轉型為森林遊樂區,成為極受民眾喜愛的森林遊憩景點。袁樞真舊地重遊,當年伐木盛景不再,但山中保留的參天巨木,依然是畫家筆下的重要焦點。 畫中幾株紅檜迎面而立、貫穿畫幅,是作品最重要主角,其他的翠綠喬木成為組織畫面縱深的背景;至於林道山屋,則主要是為了對比紅檜的巨大感而存在。作者特別強調巨木的深暗輪廓,顏料層雖不厚,但用色沉重,線條來回重複覆蓋,讓樹木的姿態、紋理顯得格外蒼勁。局部樹身大膽採用鮮紅色顏料,誇張表現褐中帶紅的檜木色澤。另外,畫中生動的呈現接近樹頭根部的樹洞,這是因紅檜樹種常受蓮根菌侵蝕所形成的中空,現今被保留的神木級巨樹,大都是因受蝕中空或材相不佳才得以在伐木盛期劫後餘生。同樣以太平山為題材,袁樞真兩件作品相隔近25年,1961年巨木粗曠厚重,1985年勁拔滄桑,畫家畫樹,也畫自己。 出處:潘顯仁,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85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