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觀音山

這件作品從遠山的輪廓觀察,約略是從七星山、陽明山山麓遠望觀音山的角度,但從近、中、遠景的空間關係與消失的河段、盆地看來,顯然這是作者刻意拼貼出的風景,託觀音山之名營造一個超凡脫俗的理想幻境。畫面中景出現兩側山丘、岩壁,合攏圍抱出一片曠無人煙的翠綠谷地。前景一列粉紅芒花,參差錯落、搖曳生姿。遠景的觀音山呈橫向貫穿畫幅,彷若蓬萊仙山,出落於一片騰雲暮靄之上。整體呈現的是一片寧靜祥和、清遠柔美的化外之境。 作品的結構很有層次,右側的藍色山壁對應左側的丘陵緩坡,色彩和筆觸都有相互呼應。右側則多了一道輕柔的藍綠山影,讓構圖有所變化,同時加強透視景深。這些中景翠谷山群的筆觸有乾筆皴擦、淡彩渲染、重筆厚疊,十分精采多元,尤其不同筆觸的交接處接合得自然輕巧、毫無扞格,技法純熟精煉。遠景的觀音山腳,雲氣以油料淡彩渲染而成,質地輕薄透明,又帶點褐色暖調,特別顯得若即若離、輕柔舒緩。觀音山的筆調俐落簡捷,顏料堆積痕自然的呈現山的陰陽向背,幾處的白色顏料又帶些許高山殘雪的視覺聯想,十分精彩。與台北人近在咫尺的平凡郊山,頓時在袁樞真筆中化為一處似曾相識卻又遙遠陌生的悠然美境。 出處:潘顯仁,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7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