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太平山路上所見

太平山位於台灣東北部宜蘭縣境,是早年北台灣最大的伐木區,山中開採的紅檜、扁柏、鐵杉等珍貴木材,在80年代之前一直是台灣重要的經濟資源。袁樞真1961年的作品《太平山路上所見》描繪的不僅是高山林木,並且見證了始於日據時期的伐木業,在台灣山嶺間所留下的烙印。作品以對角構圖方式,表達生長在陡峭地勢間高聳巨木所呈現的視覺力量。前景四株樹木筆直粗壯,幾乎佔滿2/3畫面,油彩肌理鮮明,堆疊出樹身具重量感的厚實質地,並呈現褐中帶紅的檜木色澤。樹冠層的枝幹針葉,作者則以簡筆的點狀筆觸做象徵性表現,運用筆觸疏密與藍綠層次做出空間的透氣感。 作品標題中的「所見」,代表藝術家最鮮明的直觀印象,和他主觀選擇的表達重點。除了高山巨木,太平山林場的流籠索道正是作品的主要內容之一。兩道索道的線條強化了對角的畫面結構,紅色流籠則出現在巨木的間隙中。袁樞真用佈局、色彩與厚重的筆觸、凸顯「流籠」在「太平山路上所見」的特殊性。流籠索道是早年高山林場下運木材、上運人員物資的交通命脈,80年代伐木結束後早已廢棄停用。無意間,袁樞真這幅畫作也為太平山伐木史留下珍貴紀錄。 出處:潘顯仁,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6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