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海景野柳

野柳位於台灣北部海岸,由於特殊的地質結構承受大自然風化、海蝕等作用,形成單面山、蕈狀岩、燭台石、蜂窩岩等奇特的地貌景觀,是台灣著名的海岸景區。這件作品是由野柳岬末端高處望向西南方的視點,畫中由最近處的海蝕平台成微弧狀向右上延伸,佔據了左下的大部分畫面,上緣輪廓及深色調菌狀石的放射狀排列,紛紛指向中景的大單面山,而山後的本島海岸則再向右側展延至海平面的視覺消失點,形成一種具有動態感的對角透視構圖,空間層次十分清晰。 作品大部分使用顏料堆疊與畫刀塗抹的表現方式,帶有豐富的肌理厚度及油彩堆積痕,顯得粗曠而厚實。前景色調將海蝕平台黃灰色的砂岩質地表現得很貼切,綠色調的大單面山與藍色的內陸遠景也有堅實的存在感。有趣的是,野柳的菌狀石造形本就奇異,袁樞真卻只採抽象的黑、棕、藍、綠等扭曲筆觸做象徵性暗示,奇上加奇地讓人幾乎難以辨識,若非觀者事先擁有對野柳的地貌印象,加上作品本身的圖像脈絡,這些深色點種狀筆觸將只會是純粹色彩與繪畫肌理,但這也正是這件作品的魅力所在,作者總常在具象的合理性中創造出觀看的趣味。 出處:潘顯仁,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