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礁溪

這件作品描繪一個平凡的鄉間景象,畫中景物元素十分單純:雞隻、農舍、樹林,但作者運用尋常又巧妙的構圖方式,散發出祥和、靜謐,又帶有宗教般超越的精神氛圍。畫面清楚展現由畫幅中心點向周邊放射的視覺暗示,這是西方繪畫中非常古典的單點透視構圖,唯獨這裡沒有一般畫作中指向透視消失點的線段,而是以顏色的區域、斷續的筆觸,讓觀者的視覺自動連結成某種「線」的虛像,達到平面上的三度空間景深。如V字型灰白天際,由裏向外擴散出草綠、青綠、藍綠到帶紫褐色的暗黑。又如畫面下半部,看似隨意妝點的白色雞隻與紅屋農舍,甚至落款紅字與附近的暗紅斑塊,圈圍出一個倒V結構,再再引導視覺趨向深邃黑洞般的中心點,不斷周而復始的吸納、擴散。畫中筆觸繁複而緊密,畫刀刮抹出的葉片有如火焰般跳動,幾株疏落有致的筆直樹幹,空間感十足,還有一股向上昇華的動態暗示。 「風景畫」的概念,本來就隱含現代人對理想與慾望的投射,藝術中的鄉村風景更不僅僅只是祥和唯美的農村景致。《礁溪》一作的圖像特質,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得,同時也帶著幽微莫名的神祕驅力。這或許是來自作品本身的形式,但相信形式終究也反映了創作者某種深刻的內在體悟。 出處:潘顯仁,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4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