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北怪談

二○○二年完成的大型雕塑〈臺北怪談(一)〉,是倪再沁一生所創作為數不多的雕塑作品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一件,此作的前身(或者說原始版本),為一九九○年代初期的大幅黑畫〈倪氏預言:哪一隻最爽(一)〉。從〈哪一隻最爽〉到〈臺北怪談〉,中間間隔整整十年,十年的人事流轉,十年的境遇變遷,倪再沁從一位高雄的水墨畫家,到臺中的美術館公僕,最後卸下官職回歸大學校園,其中的起起伏伏可謂不小。或許也正是心境的轉變,使得倪再沁在十年之後重新面對自己早期的代表作,同時要將繪畫轉換為雕塑時,他所選擇的造形手法似乎更為輕鬆幽默。原先在畫布上較為靜態神秘的「4P」的定格,變為動作更激烈的前後拉鋸的姿態,原本那四隻身材適中的土狗,如今則個個腰身渾圓四肢粗壯,至於繪畫上圓潤堆疊的筆觸,亦改以粗獷鮮明的肌理代替。如今這變壯變胖而毛髮又粗又硬的四隻狗,「4P」起來顯得異常賣力也費力,因為看起來很用力的關係,所以讓人感覺更寫實,也更荒謬更搞笑。〈臺北怪談(一)〉第一次公開展示,是二○○二年春天於靜宜大學藝術中心外草地的戶外個展。當時這件噸位巨大又直指「性事」的雕塑,在校園內還引起不少爭論與風波,甚至報章媒體也相繼報導。其實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涉及性之明示暗示的作品所在多有,比〈臺北怪談(一)〉更為露骨的比比皆是。此作之所以引起話題,還是因為「4P」在一般的社會觀感裡太過猛烈,至於倪再沁的藝術手法,還是相對含蓄節制的。 出處:倪又安,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200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