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678花

楊啟東(1906-2003)出生於臺中豐原,1920年就讀臺北師範學校時曾事師於石川欽一郎(1871-1945),受其影響甚深。相較於石川用筆輕快、線條靈動的透明性質感,楊啟東使用的不透明水彩更具沉穩、濃厚的鄉土性質。其作品曾多次入選臺展、府展、法國沙龍展等大型展覽,戰後更致力於推動社會的美術教育,1954年與林之助(1917-2008)等藝術家創立「中部美術協會」,也曾與學生成立「中部水彩畫協會」等團體,對中部藝壇與美育有舉足輕重之影響。 據學者陳志昌的觀察,楊啟東1960年以前受石川影響,以水彩畫作為主,題材多為田園、山水、夜景等風景,而1960年後重心逐漸轉向油畫,人像與靜物畫成為風景畫之外的兩大主題,而此作《678花》屬1960年代後少見的水彩畫,可謂難得的典藏作品。楊啟東以黑色水彩描繪此小品,在水份的掌握上濃淡得宜,頗具中國傳統繪畫的寫意花鳥,於大片留白的背景中輕描勾勒出花的神韻,濕筆的描摹呈現花朵豐潤的意象,再以少數幾筆乾筆描繪花的根莖梗葉,最後於畫幅的左下角簽名、題款。在楊啟東1960年代的眾多油畫與水彩作品中,此作的東方性質濃厚,深具文人的巧思與雅緻,楊氏以不透明水彩見長,然而此作的透明性為其水彩畫形塑出另一種不同的風格,完美詮釋了「意在筆先」的態勢。 出處:黃歆,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68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