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按摩女

方向(1920-2003),江西人。十七歲開始習作版畫。1949年隨國軍來臺,曾任職於金門《正氣中華報》副刊主編,發表一系列政戰宣傳的版畫插圖於各報端。1952年他的作品榮獲國防部「反共美展」木刻組首獎,並於這一年起進入新成立的政工幹校傳授木刻技法。此時期正值政府推動反共文藝的熱潮,方向和其他木刻家如陳洪甄、陳其茂、周瑛、朱嘯秋等,創作了許多配合國策、鼓舞民心的作品,成為戰鬥木刻的重要推手。這些充滿濃厚政治意味的木刻版畫,旨在揭發共產鐵幕底下大陸的民不聊生,和宣揚自由復興基地的安和樂利,成為50年代臺灣版畫的主流。除此之外,基於對弱勢的關懷,方向的版畫中也不乏人道主義之作。如在這件〈按摩女〉中,一對趿著木屐的稚齡姐妹彳亍於夜間的街上,眼盲的姐姐在妹妹的帶領下,吹著盲笛沿街挨戶地招攬客戶,好為家裡賺取一頓溫飽。遠處燈火輝煌的高樓,路上疾駛而過的汽車,顯示社會的貧富差距。整體畫面的明暗比重,暗部遠遠超過明部,予人沈重之感;而在臉部和手足的亮部施以斜線的處理,某種程度也呼應天上的流雲,隱約暗示著漂泊無定的宿命。 出處:康輝安,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53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