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時光的足跡之二

方向 (1920-2003),江西人。十七歲開始習作版畫。抗戰期間,創作了許多充滿愛國情懷、激勵人心的木刻版畫,為時代留下重要的見證。大陸淪陷之後,來臺任教於政工幹校傳授木刻技法,繼續從事政治宣傳的創作,是臺灣早期戰鬥木刻的重要推手。1960年代受歐美現代藝術思潮的影響,開始嘗試不同版種,畫風也由具象寫實走向抽象表現,追求純粹形式的精神內涵。1970年代起一直到1980年代中葉,方向更將其對易經和老莊思想的鑽研所得,融入於他的版畫中。這時期他專注於複合版畫的創作,結合紙版、石膏版、拼貼、刮擦、拓印、染色等技法,畫面中所呈現的,無論是有機或幾何的抽象造形、對比或協調的色彩組合、斑駁的紋理或平滑的塊面,都標誌著他創作歷程的重大變革。1990年代初,許是因為年齡之故,對於時間特別敏感,方向創作了幾件以「時光的足跡」為名的不同作品,他沿用1980年代中葉之前的複合技法,但賦予更粗獷的抽象風格。〈時光的足跡之二〉記錄著歲月的滄桑,從畫中那些深淺不一的鑿痕、凹陷坑疤的溝紋、粗糙斑駁的塊面可明顯地感覺得出來。它們既像一面長期遭受風吹雨打的石壁,又彷彿是一張歷經風霜佈滿皺紋的老人的臉,略黃的色調也增添了一股懷舊的氣味。這件版畫所揭示的不僅是時光的足跡,更是生命的印記。 出處:康輝安,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9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