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晚秋

畫面右側款「庚辰二月 草如寫」,下鈐陰文「草如」印。民國以來有兩個「庚辰」年,其一為1940年,另一為2000年。由於1940年蔡草如剛學畫不久,當時名為「錦添」而尚未使用「草如」之名。此畫技法熟練,且署名「草如」,因而可以肯定是畫於2000年二月。此畫取材牧童和水牛棲息於山腰樹下,面向山谷秋林之景。右下角水牛和牧童畫得很大,水牛趴地閉目,狀似假寐;牧童靠著牛臂弓腿閒坐,略抬下頷,目光似乎落在谷中秋林樹梢上盤旋的兩隻飛鳥,全圖頗具說明性。 畫中筆調畫得很隨興,毫不藻飾,猶如現場直接收毛筆速寫一般,尤其牧童和水牛之部分的畫法格外明顯。近景大樹葉片甚大,直接以色彩於筆尖沾墨沒骨繪寫,葉片的正、側、向、背之變化,顯然也是累積了豐富的寫生經驗,而大不同於傳統文人畫所慣用的介字點等定型符號。就整幅作品觀之,可能出於部分的現場速寫,然後再造境補景而成。全圖淺絳設色,用以彰顯筆墨意趣,並增畫面神采。 出處:黃冬富,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7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