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風景

安德烈‧科塔弗茲(1922-)生於法國聖馬西蘭,畢業於里昂美術學院,擅長以手、刀、畫筆的攪拌、捏揉,營造繪畫物件的層次與厚實感。他與弗沙羅(Jean Fuasro, 1925-)、特魯菲謬斯(Jacques Truphémus, 1922-2017)等人皆為里昂畫派(Écolede Lyon)的代表人物,對於自然光、畫作中本身所散發的各式光線十分講究。隨後,他也成為「巴黎新具象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受後印象派(Post Impressionism)和納比派(Nabis)藝術家波納爾(P. Bonnard, 1867-1947)對光學在畫面上的表現影響,使他相當注重光影變化,擅以厚重的顏料在畫面上製造自然的陰影效果。 這幅《風景》是其創作,畫面遠景可見團團緊密的塊面構成的房屋群,利用顏料的厚度營造每個為塊面的立體性與質地,最後的尖塔佇立於整個畫面最高點,並將其置入於澄澈的藍天中,宛如觀看著中世紀的歌德式教堂,在仰視的過程中,最終望向尖塔頂端,頗具神聖與永恆的意味。前景富有流動性的綠色樹群,櫛比鱗次的肌理與建築群幾乎融合於一塊,畫家巧妙地運用厚度、筆觸來呈現其肌理,在厚實、細碎塊面下呈現多層次且具有立體感的自然陰影,可見畫家不是描繪光源,而是直接以顏料本身展現光影。對畫家而言,光是一生重要的主題,他曾言:每種顏料都蘊含許多色彩面,透過光的交互作用下,能使色彩更豐富、多采。 出處:黃歆,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