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順風千里

青年時期長時間與李仲生習畫的郭振昌,雖受李仲生潛意識開盤的基礎創作啟蒙,但在70年代末期,偏向社會世俗關照的表現式寫實圖像逐漸取代主觀唯心的抽象繪畫,更在80年代發展出鮮豔、俗麗、揉雜、對立等充滿戲劇性張力的繪畫語言。身為台灣常民藝術的調查研究者,又曾長時間投注於民間企業經營,郭振昌對於台灣生活底層的文化活力以及社會躁動的現實狀態尤其關注,也是其創作一貫的切入點。他特意選擇圖像對比、拼貼營造視覺抒格,以突顯台灣社會普遍存在的政治、文化、經濟、宗教等的矛盾輿衝突現象。形式語言與敘事內容高度契合,作品總散發飽滿的視覺穿透力。〈順風千里〉為郭振昌《聖台灣》系列作品的延續,傳統媽祖信仰中的護衛神「千里叫、順風耳」為作品主要形象分立左右兩側,神祇造形以極具郭振昌個人風格的黑色線帶描摹輪廓,將此傳統宗教符號賦予強烈現代感的造形美兩神祇中央可居可遊的文人理想之境,則被滴流的紅色顏料所覆蓋。主體形象之外,另併置了文人山水/西畫風景、鬚目怒張的血肉男軀/婀娜媚惑的摩登女體,以及充滿象徵意涵的細瑣人物與異質的造形元素,呈現出一種時間、空間、現實、想像脫序的混亂狀態。郭振昌似乎有意藉由民間信仰中「眼觀千里災難、耳聽四方哀告」的入世神祇角色,透視當代台灣眾生的文化衝突及慾念百態。 出處:潘顯仁,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2。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9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