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夜生活

90年代起,李小鏡集中於「肖像」的塑造,作品製作過程結合了精湛的攝影技術與複雜細膩的數位影像處理。他往往預先觀察受拍人物的五官結構,仔細研究其臉部與體態特徵後,再運用數位影像軟體順著特徵進行變形改造,如同探掘人心潛在的原始野性並賦予視覺化形像。所以李小鏡的獸形人物肖像有時儘管誇張詭異,卻又具備「相由心生」般的視覺說服力。從最初的〈十二生肖〉、〈108眾生像〉系列到〈夜生活〉、〈叢林〉等作品,李小鏡巧妙的發展出東方/西方、古代/現代、人性/獸性接合重疊的視覺圖像,虛擬變造出切合當代混雜文化特質的藝術語言。〈夜生活〉是李小鏡從單一人物肖像跨越到集體群像及場景營塑的轉型之作,仿西方古典的「最後晚餐」構圖形式鋪陳紐約紙醉金迷的當代生活情態。他以舞台編導手法安置各個角色的位置,在相互依存間凝聚出緊繃的影像張力。畫面中十三個人獸男女充滿戲劇化的表情與姿態,或調情、或補妝,或目光迷惘空洞、或眼神銳利挑釁,交織出現代生活中怪誕且複雜的人際互動。同時,藝術家更透過人物近似獸形的面容,釋放出潛藏於文明生活下的冷酷與掠食性。在都會的邊緣地帶,李小鏡的「獸臉」已成為一種對普遍人性的隱喻,訴說著人獸間微妙的聯結與模糊的界線,而你我均可能是舞台上的角色之一。 出處:潘顯仁,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2。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200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