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與夜(紅與黑)

陳庭詩(1913-2002)是福建長樂人,生長於書香世家,8歲時因意外失去聽覺且影響說話能力。早年筆名「耳氏」,從事抗戰木刻版畫創作。1945年底來臺,1947年因二二八事件返回福州。1948年,應邀再度來臺任職於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1958年與藝術同好成立「現代版畫會」,積極參與「五月畫會」與其他藝術團體,1982年參與成立「現代眼畫會」。陳氏曾於1959年以〈陣雨(驟雨)〉參加第五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以〈蟄〉獲得1970年第一屆「韓國國際版畫雙年展」首獎。1971-1999年間,以作品湛藍的《星星的假期》系列、大紅的〈新生〉、〈燈會〉、紅黑對比的《晝與夜》系列、書法變奏的《夢在冰河》系列,達到版畫創作的高峰。 作者以最基本的造形語彙象徵天地、日月星辰等元素,形塑了一幅幅的大千世界;並擅用以小見大之推想,試圖述說廣大無垠的宇宙空間有多麼的浩瀚,周而復始的宇宙生命是多麼的神聖!〈日與夜(紅與黑)〉巧用「日∕夜」、「紅∕黑」、「圓∕缺」、「有∕無」這樣的二元辨證,再以簡練而多變的塊面意味吾人對天體的直觀認識,並呈現出道家思想中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基本要義,作品同時散發著含蓄、沈凝、潛藏之東方哲思。 出處:朱正卿,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