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心器

在佛教的故事中,觀音進入涅槃成佛後,因為悲憫的大慈大悲之心而選擇重返人間的生死輪迴來普渡眾生。觀音慈悲的精神,因此成為廣大民眾尋求救贖所投射出的一種抽象存在。賴純純在此作中藉由「觀音」這個宗教圖騰來探索人類心靈的維度空間,以觀音的五色(黑、白、紅、黃、藍)與中國哲學中構成萬物基本物質元素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及構成宇宙空間的五方(東、南、西、北、中)相連結,觀音因此成為一個具體可見、也可統合宇宙運行規律的真實存在。在佛教的儀軌中並無五相/色/方觀音,此作的造像除了來自其信奉佛法的父母對觀音的愛載,也來自藝術家對於大乘佛教《般若心經》的體悟。塑像腳下五個不同形狀的鉛影是作者內心的反照,也可以說是她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悲喜,起心動念之時的潛意識形態。賴純純藉由觀音的靜定與變化來觀照自我,塑像與影子是一體的,但也有虛/實映照的交互關係;五座同一形態的觀音代表自我存在的真實性,相異的色彩與影子則猶如情感與心緒,儘管變化無常,卻仍是在一「我」的統攝之下,鼓勵人們時時的反求諸己,由正視自己的「心」來尋求超脫與救贖。 出處:蔡昭儀,《巨視.微觀.多重鏡反:解嚴後台灣當代藝術的思辯與實踐》,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6,頁214。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97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