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息肩

  李鳴鵰(1922-2013),桃園大溪人。1940年曾前往廣州,進入嶺南美術學校研習水彩畫。他於戰後1946年返回台灣,並於1951年創刊出版台灣第一本攝影雜誌《台灣影藝月刊》。1954年起曾與鄧南光與張才於位於博愛路的「美而廉」餐廳創辦「台灣攝影月賽」,之後更名為「台北攝影沙龍」並擔任評審委員。曾任台灣省風景協會、中國攝影學會、中國美術協會、台北攝影學會共同發起人,並為台灣第一人的日本寫真協會正式會員,在戰後也促成台日本間的攝影交流,為台灣早期重要的代表攝影家。   此張照片拍攝於台北光復橋頭,畫面中橋頭牆面上刻印的文字為「昭和八年八月竣工」。此橋樑於日本統治時期昭和八年八月三十一日完工,當時名稱為「昭和橋」,戰後1945年為紀念台灣光復而改名成為「光復橋」。李鳴鵰曾拍攝過許多橋與船的照片,可能是一種對於童年以及離鄉記憶的經驗投射。光復初期他所拍攝的光復橋有不同角度的照片存留下來,此張照片透過吊橋的弧形懸索以及橋樑護欄的實體,與在橋面形成的影子之間的線條,將視線導引至橋頭邊的小男孩身上。前景裡橋頭旁的竹籃與影子造形,也是讓整體畫面更具有視覺美感的要素。作品題名「息肩」,描寫小男孩卸下與他嬌小身軀相比 過大的竹籃,暫時倚靠於橋頭陰影下的休憩姿態。而此照片的嚴密構圖,不但營造出影像美感與當時的生活風情,同時也在畫面裡留下了橋樑的重要歷史線索。 出處:侯鵬暉,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1。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47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