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德國印象-聽了葛瑞斯基的第三交響曲之後

陳幸婉的作品從形式分析,大體可分為兩個走向。一是80年代中後期發展出強調材料的肌理質感、突破三度空間限制的多媒材拼貼,並涵富內容指涉的「浮雕式」牆面作品。此類作品藝術家「操作性」較強,對媒材的使用直率而激烈,大多用色深重、氣勢雄強,充滿視覺撞擊力道。另外則是90年代初「交換藝術家工作室」前往瑞士期間,開始進行的紙上水墨滴流作品。常是以墨汁倒於紙上,再以手提紙控制墨流動的方向、速度及暈染效果。此類作品形式精鍊、言簡意賅,充滿生物世界與情感波動的暗示,作品的「自發性」較明顯。而這兩種形式常在陳幸婉的創作中交織並行、相互關照。波蘭音樂家葛瑞斯基1976年依據一位在納粹集中營受害母親為兒子所寫的祈禱文,譜寫了第三號交響曲。由於此樂作背後所承載的歷史悲劇,以及樂曲本身肅穆憂傷的音樂感染力,觸動了陳幸婉創作〈德國印象一聽了葛瑞斯基的第三交響曲之後〉。作品標題中的「之後」,標明藝術家並非直接取樂曲本身的音樂性轉化為視覺。而是揉雜了被樂音感染的情緒悸動、對樂曲內容的情感投射,以及對歷史悲愁的人道感懷。是陳幸婉對此曲重新詮釋後的再創造。濃墨在紙上滴流潑灑、迴旋轉折,遊走的墨線有急促、有舒緩,有穩定的結構,有狂放的噴發。我們無需去對應樂曲與畫作的相對結構,在墨漬豐富的表情中,藝術家善感的心思與滿溢的熱情已躍然紙上。 出處:潘顯仁,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2。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9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