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AA56

陳庭詩(1916-2002)出生於福建,青年時期即在五四運動的社會背景下,感染了許多西方的新思潮,因此興趣逐漸由中國傳統書畫轉向西畫。戰前至來臺初期曾創作一系列木刻版畫和諷刺漫畫,1959年加入「現代版畫會」後逐漸以具有東方精神意象的抽象版畫為主,尤其1960年代他開始嘗試使用蔗板創作,使其作品有龜裂的特殊紋理,加上象徵日、月的各種幾何圖形,或是如回紋、饕餮紋、石斧般的圖像,均具有古老東方的神祕特質。1965年他受邀加入「五月畫會」,與李錫奇(1938-2019)等人有密切的交情。 本作《AA56》為抽象版畫,畫面大面積留白,右上角為深藍色的漸層球體,右下角黑色塊面中的半月形圖樣是其作品中常見的元素,「月」與「球體」共同出現於畫面中,頗似1971至1999年「晝與夜」的系列連作,為陳氏一生探索不輟的主題。另一個特點為畫面中的「藍色」,藍色為1971年後大量出現於作品中的元素,當時每天勤練游泳的他曾言:「我聽不見水聲,但我能看見水。浸在水裡也能引起靈感」,藍色因此與他的生命有了共鳴。本作的球體右上角留白,猶如天體被其他物體遮蔽了一角留下的殘影,而右下角堅硬的斜線與之對立,卻又形成如「自遠方觀看」的相對性,兩者在澄淨、極簡的氛圍中,有了相互對話的辯證關係。 出處:黃歆,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