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綠山紅樹

余承堯(1898-1993),福建永春人,原為軍人,後經商,1949年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1954年56 歲時,開始創作第一張作品,並無承襲別人衣缽,亦非師法古人,是一位素人畫家,以新山水畫最為知名。 此幅山水畫屬余氏晚期之作,在空間佈局的表現上,雖可看到中國傳統三遠法,然其卻非典型,而是藉由三遠法與鳥瞰視角結合的移動視點,呈現出山巒與山巒間的緻密關係。此外,中間的山體較為偏向畫面右側去體現空間佈局,已改良宋代院體山水主山堂堂的型態。從此二點可看出余氏並非一昧的師法古人,而是藉生命旅程的山水體驗開創自身的創作語彙。 在形體構成表現上,畫家以塊面去形成數個山體單元,再加以獨創十字型的網狀結構亂筆皴形塑山巒。用色部分施以墨、紅、綠、黃與橙色於山水樹石,遠山則單用藍、綠二色勾勒,使其顯現較遠且朦朧的感受。 左上方款識:「側身天地有限時,日嬝專山如雪悠,回首風塵何余可,善無好語側成詩。戊辰秋日,余承堯作」下鈐白文「余承堯印」。 出處:葉仲霖,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1。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88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