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山水(冊頁)

溥儒(1896-1963),字心畬,號西山逸士、羲皇上人,愛新覺羅氏,為恭親王奕訢(1896-1963)之孫。生於北京王府,自幼天資穎悟,飽讀詩書,入貴冑法政學堂學習,遜清後避居西山戒臺寺讀書,以書畫自娛。溥儒曾自評詩第一,書法次之,畫又次之;其書楷法唐人,行草學二王,精純雅逸,筆力勁健,其畫法則依北宗,得益於恭王府收藏,山水、花鳥、人物各科均有涉獵。1930年於北平首次舉辦畫展,即被譽為北宗山水第一人,1934年任教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國畫組,來臺後任臺灣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並在家中收徒授課。與張大千(1899-1983)、黃君璧(1898-1991)並稱為「渡海三家」。著有《寒玉堂書畫論》。 本件紙本冊頁共計十二開,作設色山水小品12幅。每幅山水畫題不同,諸如寫唐代詩人杜甫(712-770)、皇甫冉(約717-771)、賈島(779-843)詩意,或擬歷代名家吳鎮(1280-1354)、沈周(1427-1509)、董其昌(1555-1636)筆意,或題自作詩,均信手拈來,筆墨清新自然,生動靈活,確是得意之作。 前、後附頁彩箋灑金,其一有李大木(1926-2002)行書跋文,書於己卯初冬(1999)。李大木,名獨,生於山東。來臺後擔任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工書畫篆刻,畫風近齊白石(1864-1957)、吳昌碩(1844-1927),冶印融會金石文字而別開生面,自成一格。 釋文:第1開:「溥心畬先生山水畫冊小記。遜清王孫溥儒先生,號心畬,平生力學經史,著述甚富,堪稱一代文宗,其行誼則殊難備舉,至於書畫之道猶餘事耳,昔年溥氏謝世,論者有中國文人畫最後一筆之嘆,非虛譽也。先生平生於書畫之作雖為於事而手跡人皆視同拱璧,爭相收藏,用傳後代,此與歷代名家遺作殊無多讓。此冊計十二開,筆墨老到,力逼宋元,雖略施淡彩而仍以墨為主,景物佈尤見淡雅之緻,藏者幸珍視之。己卯初冬,李大木」。鈐印:朱文「李大木」。第2開:「元人平遠小景有蕭疏之致,不若近史之斤斤細巧也。心畬」。鈐印:白文「溥儒之印」。第3開:「寥落人家少,青冥鳥道深」。鈐印:白文「溥儒之印」。第4開:「其話溪山趣,閑聽古木秋。心畬」。鈐印:白文「溥儒之印」。第5開:「石田山水有蒼渾處,蓋其天勝,非學之所能逮也。心畬」。鈐印:白文「溥儒之印」。第6開:「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連身。心畬」。鈐印:白文「溥儒之印」第7開:「華亭崖樹畫意。心畬」。鈐印:白文「溥儒之印」。第8開:「梅道人古木秋山畫法。心畬」。鈐印:白文「溥儒之印」。第9開:「金陵八家山水畫出奇忽,是幅擬之。心畬」。鈐印:白文「溥儒之印」。第10開:「盤峽亂流中,牽舟百丈空,舟人望雲雨,愁過楚山宮。心畬」。鈐印:白文「溥儒之印」。第11開:「西山古木有雲騰海立之狀,是幅偶致其意。心畬」。鈐印:白文「溥儒之印」。第12開:「客舍雨連山。寫杜少陵詩意。心畬」。鈐印:白文「溥儒之印」。第13開:「近山秋易晚,臨水樹多風。心畬」。鈐印:白文「溥儒之印」。 出處:巫伊婷,「109-110年度水墨類典藏品描述資料撰研計畫勞務採購案」,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1。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3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