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山水

張大千(1899-1983),名爰,字季爰,別署大千居士,四川人。自幼跟隨母親曾友貞(1861-1936)習畫,後於上海拜曾熙(1861-1930)、李瑞清(1867-1920)為師,學習詩文書畫。張大千的畫藝深受石濤(1642-1707)和八大山人(1626-1705)影響,並溯源至隋唐、北魏,長年沉浸於古代諸名家,盡收傳統筆墨技法之精髓,從山水到人物、花鳥、畜獸等,無一不臻妙境。1949年後旅居海外,於歐、亞、美洲各大陸舉辦畫展;1976年來臺定居,終老於摩耶精舍。 本件紙本設色作品,以墨線勾勒山石屋宇,再施以淺絳設色,淡雅古樸。全幅頗有明人園林圖之感:茅廬坐落於兩棵梧桐大樹下,依山傍水,後方植栽修篁芭蕉,好不愜意,屋內一文士坐於蒲團上,對面長案上供俸瓶花與一尊羅漢坐像,點出畫作主題。右上方有作者隸書題「翦淞閣禮佛圖」六字,並以倪瓚(1306-1374)小楷書風寫其餘款字,與畫作相得益彰。上款人「蘭史徵君」,指潘飛聲(1858-1934),字蘭史,號劍士、心蘭、老蘭,別署羅浮道士等,齋名翦淞閣。潘氏為廣東人,長於詩詞,詩筆雄麗,時有奇氣,為近代嶺南六大家。行書則蒼秀遒勁,善畫折枝花卉。潘飛聲於1907年至上海定居,其書畫收藏頗豐,晚年與大千有所互動。 款識:「翦淞閣禮佛圖。壬申冬十月為蘭史徵君寫,後學張爰」。鈐印:白文「張爰」、朱文「大千」、朱文「歸鞠盧」。 出處:巫伊婷,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1。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3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