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遊戲行為.爭鬥篇(四連作)

解嚴前後的台灣隨著長久以來被禁錮的群眾力量的爆發,深染行動主義色彩的街頭示威遊行,成為社運人士用以突顯議題、民眾進行自力救濟的主要手段,紛亂的自由所帶來的社會脫序,顯現在以肢體暴力、劇烈衝突來突顯抗爭意識的表達方式上。楊茂林的《遊戲行為:爭鬥篇3》系列,即藉由纏鬥的人物及衝動、暴力的熱血氛圍,來借喻當時衝撞體制的街頭抗爭運動以及國會殿堂上喧囂、慓悍的肢體暴力。畫面上的人物並沒有特殊的指涉對象,但總是在兩兩相對的抗衡中爆發詭異的對立能量,所以其所表現的不僅是力量的角力,同時也是意識的對抗,揭露出力量角力/權力鬥爭一體兩面的時代現實。 出處:出處:蔡昭儀,《巨視.微觀.多重鏡反:解嚴後台灣當代藝術的思辯與實踐》,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6,頁17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87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