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大傅園裏的噴水池

鄭在東(1953~),出生於台北,活躍於80到90年代期間的台灣藝壇,在當時一片新媒材、新表現、新抽象的眾聲喧嘩中,鄭在東超脫主流和美術團體之外,以其樸素、虛無又帶點頹廢的畫風備受矚目,常被當時的評論者視為台灣「新文人畫」的代表藝術家,用以形容其作品「超乎象外」的傳統雅趣。2000年之後,鄭在東將工作室遷往上海,是台灣藝術家西進中國的先行者,時常往返上海、台北之間。後期的作品更加融入中國詩詞、山水中吟詠風月的擬古情境,充滿深刻的文化情結。 「傅園」原本是臺北帝國大學農學部的熱帶植物園,為紀念台大第四任校長傅斯年先生而命名,與「傅鐘」同為標榜學術典範和自由的重要象徵,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歷史與人文意義。〈臺大傅園裏的噴水池〉創作於1989年,表面是到此一遊的寫景記事,但作品充滿空無感傷的基調,藉由交錯堆疊的時空意境,隱喻著歷史、記憶、現實相互交雜的場景。肌理厚重的「白」佔據了畫面的大部分空間,涵蓋噴水池、道路、路燈等屬於人的痕跡,包括其中的母子。輕微勾勒出的線段,彷彿殘餘的記憶,隨時會消失在時間的洪流中,散發出一股濃烈的虛無感,更有種「枯山水」般引人冥思的禪意。 出處:潘顯仁,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8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