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粟鼠

1897年代地日本西洋畫壇是以大氣與光線的表現方式捕捉對象的外光派為主的時期,而以橫山大觀、菱田春草、狩野方崖等為首的日本畫界自然也受到相當的影響,嘗試用「沒線主義」方式拋棄固有的描線,改以色面作出濃淡效果,使得圖像的輪廓模糊化,並且為追求中間色而將日本畫顏料混色,造出色彩渾濁且有如披一層雲霧的感覺,因此被稱為「朦朧體」。畫風頃向受野派的勝田蕉琴在《栗鼠》作品也採用去線條、直接用色面表現色彩與明暗的變化,更強調出畫面柔和清新樣貌。枝幹上的栗鼠露出皎慧的眼神注視前方,作者用精確的筆法成功的描繪出身體的架構與動感,生動、可愛。 出處:薛燕玲,2003,《典藏目錄14》,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頁96。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