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向米羅致敬 3

劉其偉(1912-2002)38歲起靠著勤勉自學,全心投注於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在鑽研現代藝術的路上,受到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 1881-1973)、保羅‧克利(Paul Klee, 1879-1940)、米羅(Joan Miro, 1893-1983)等畫家影響,關注原始藝術之美,並開始風格的探索、試驗各種材質的肌理,以原始拙稚的造形、靈動的線條與符號,傳達內心的感知與生命的熱忱。 《向米羅致敬 3》一畫中,可見劉其偉運用橘褐色的幾何構造,描繪變形的有機物體,大大的眼睛解構並四散於畫面,就如同變形的鳥隻般,白色的線條表現出撞擊的律動感,上方大大的寫著MIRO之名以向其表達敬意,畫作透露出孩童般的純樸天真,又帶著一絲原始的詩意。米羅的繪畫運用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所強調的潛意識,自由奔放的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符號,帶領觀者從天馬行空的視覺世界進入他的內心世界;而劉其偉認為「面對畫布有意識地工作,無形中自然會把內在的感情全盤托出,融合在畫布上」也與米羅的創作觀不謀而合。 出處:陳映禎,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98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