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店黃昏

劉其偉(1912-2002),生於福建省福州市,劉氏非科班出身,其主張繪畫最重以創作傳達情感與美而非技巧,這樣的背景與思緒,造就了其生涯多變的創作風格。自1967年開始,他於吳哥窟接觸諸多神石,也接觸到畢卡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米羅(Joan Miró, 1893-1983)、克利(Paul Klee, 1879-1940)等大師之作,促使他轉變風格與題材,開始追求精神性的創作,爾後也不斷地探尋各地原始藝術,不斷精進、充實自身的精神面與創作。創作之餘,也擔任文建會、省立美術館(今國立臺灣美術館)等單位的諮詢委員,以及出版大量美術教育相關書籍,一生皆為美術工作鞠躬盡瘁。 這幅《新店黃昏》為其退休時期的創作,第一眼可見多重的幾何圖形構成的畫面,劉氏將新店黃昏的景色以現代主義的手法理性分割,使空間回歸於原始的色面與線條的自然狀態,是畫家情感的抒發,也是其內心世界的具現。此種幾何構成的形式,不免讓人聯想到保羅.克利的創作,劉其偉在其理論中有此體悟:克利認為的空間並非「物質的空間」,而是「人類的感覺」,一如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1872-1944)用「抽象」與「自然」相對,因此繪畫應呈現自身的精神空間,自身的精神空間,進而達到純粹繪畫表現之境。此作以灰、黑、橘黃等低明度色彩作為主色調,冷、暖色相映相輝,營造劉氏對於昏黃時分的無暇想像。 出處:曾翊洋,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9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