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獸身供養紀念碑

此件作品運用中國傳統繪畫中的「金碧山水」風格,在攝影與立體造像上大量敷貼金箔,一方面代表台灣人喜歡在民間婚、喪、喜、慶、宗教信仰中大量使用「金子」以表示發達顯貴的偏執,也營造出一種既俗艷又荒誕的超現實氛圍,呈現台灣社會在消費文化、流行風潮、拜金價值觀、對明星及神明沈迷的偶像崇拜中所交雜出的各種異象。在這件作品的金碧世界中,所有的景物皆失去了天空與景深,也失去了自省、自明的能力,被似獸又像神的巨大無頭怪物緊緊吸附、無聲無息的不斷蠶食而不自知。作品中真實卻又荒誕錯置的場景,金碧輝煌的華麗與頹廢,呈現出台灣社會被各種慾望所濡養的拜物性格,以及慾望無限擴張之後的虛空、無能與失落。 出處:蔡昭儀,《巨視‧微觀‧多重鏡反:解嚴後台灣當代藝術的思辯與實踐》,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6,頁196。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200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