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港灣

劉啟祥因受到日本文化學院美術老師或「二科會」推崇塞尚風格影響,故創作風格常揣摩塞尚畫面空間與結構的處理方式,筆觸輕鬆柔軟但富重量感。作品風格從旅日時期人物畫中表現對愛妻的讚美,到對鄉里農婦的勞動歌頌似及戰後他遍訪群山,風景畫中呈現台灣山脈的精神與豔陽的風采,作品深入而開闊的視野觀明顯可見。作品〈港灣〉創作時間為劉啟祥1954年遷居高雄小坪頂居住,買下附近北勢坑附近大片山坡地,以種植胤梨、樹薯等經濟作物供養家計,持續創作不綴。畫面飽含柔和、輕暢的律動感。圍欄窗櫺、往來渡輪、遠山房舍,如此清晰的近、中、遠景,拉出整幅畫作的空間格局,配合著淡黃色的溫潤色調,洋溢著祥和的抒情韻致。劉啟祥以往爽快、俐落的繪畫技巧,在此轉變成抒緩、柔和的表現手法。1977年劉啟祥大病初癒後,藉由耐心的復健工作,使其奇蹟似的重拾畫筆,病後的劉啟祥,很少再使用費力的畫刀、調色刀,而是改用畫筆為工具,因此晚年的作品,反而呈現筆力柔和、輕盈飛舞的筆觸,呈現出抑揚頓挫的旋律感。出處:施淑萍,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2。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57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