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作品1737

李仲生(1912-1984)的私人畫室以及其開創的前衛教學方式,深刻地影響臺灣美術史在1950至1960年代的發展,不僅催生了當時的抽象藝術風潮,更培植了後來「東方畫會」的成員們。在他的教學中,首重素描,認為素描為創作之基礎,才能發展出個人的獨創性。李氏的作品,亦可發現他僅藉由線條、色面,巧妙地配合筆調、構圖、媒材質感,創造出純粹卻獨一無二的個人繪畫風格。 《作品1737》不同於李氏其他的水彩作品,具有大塊色面間相互堆疊、鋪展而成的畫面,此作僅使用了黑色,以或粗或細的線條與乾擦創造模糊顆粒紋理。畫面以左上方的粗黑線條最為醒目,線條中深淺不一卻具相同方向性的漸層色階,暴露了藝術家運筆的動勢,亦顯示出由短促、非連續的線條,構成曲折、拆解的十字形體,彷彿是以不同角度觀看所拼湊而成的奇異結構,透過周邊黯淡淺薄的灰色刷痕,色彩濃淡變化突顯空間的立體效果。在此結構右下方,則以點、搓等筆勢形成更細、更短小的線條,斷斷續續地串聯成如樹影搖曳的動態與殘跡。李氏在對角線的上、下區段各以極具反差對比的筆調描繪,使這道斜線之間產生了相互拉扯的張力,並在畫面中彷彿製造了一股震盪與繚繞不絕的餘韻。 出處:黃皓妍,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