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作品1642

李仲生(1912-1984)曾於〈論現代繪畫〉一文,提及他的繪畫觀。他認為19世紀末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之後,畫家才開始放棄說明性技巧,改以暗示性的技巧表現個性,至達達(Dada)與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出現,前衛繪畫興起,才進一步創造出「心理語言」與「精神語言」等反繪畫的新繪畫語言,他強調繪畫不是用「肉眼」,而應用「心眼」來領悟欣賞,他說:「藝術如果不具備『可以意會』的部分,剩下的只是可以言傳的部分,那只是一種技術的存在,而無藝術思想的表現,根本無藝術可言了」。 《作品1642》,以白、橘二色表現。白、橘先行自由隨機地交融,呈現筆觸略顯紊亂的粉色調肌理。鮮豔的橘色直接傾軋於上,以自動性的滴流、渲染,夾雜來回橫向移動的筆觸刷痕,呈現大面積的片狀擴延,並與底層的色料,形構出偶然的暈染紋理。幾筆白色顏料,於鮮豔的橘色色面上,遺留下零散的滴濺痕跡,賦予畫面色彩變化與豐富層次。跟隨著李氏畫筆自動性技法(Automatism)的紋理與軌跡,觀者似可感受到其內在能量與意識的流動樣態。 出處:楊佳璇,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