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作品1630

李仲生(1912-1984)曾發表〈論抽象派繪畫〉,此文中他以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及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 1872-1944)為例,闡述了抽象派的兩條發展軸線。其中,他談到前者由表現派(Expressionism)發展而來,具有較多的主觀情緒;後者則較有客觀意志。李氏則偏向前者,突破媒材與形式的限制,由物質世界,探求能夠表現藝術家內心世界的創新性主題、技法、風格。 此作以濕潤、保有水分的畫筆,調和紅、藍兩色互為對比的色彩,暈染成魔幻朦朧的襯底,然而,紅色以大面積的色塊形成了穩固畫面的水平面,亦突顯出藍色鮮明纖細的線條,這些線條有的平行於後方的紅色橫軸,有的則縱向垂直,兩者之間交錯出許多十字形符號。畫面中的黑色塗抹為巨大的圓形占據畫面中央,在其上下、左右的方向皆可看出有斷裂的線條或色彩向外延伸,彷彿是一個拆解的十字形結構,與藍色的線條相互呼應,但黑色的表現相較之下,未如紅、藍色的展現有清楚的渲染效果,以及位置的布局關係,在層次上顯得更為立體。李氏在表現色彩時,精妙地配合技法,賦予作品「構成性」與「造形生命」。 出處:黃皓妍,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