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作品1366

在政治戒嚴的環境之下,人們開始尋找其他路徑以抒發感受,就如世界大戰時期在藝術史裡生成的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一樣,透過虛構的夢境反映現實,將無法觸及的自由化作想像,這樣的邏輯也反映在李仲生(1912-1984)的抽象繪畫當中。李氏在1949年隨著軍隊來臺,正逢臺灣白色恐怖時代,在思想警察嚴密控管的情勢之下,堅持自身潛心研究現代藝術,反對傳統既有的繪畫限制。他曾因文章字句裡部分具有反叛性的言語宣示,而撤除登上雜誌內容,但這樣的事件並沒有抹除其創作的熱忱,反而激起他對前衛藝術的觀念傳遞,開始透過教學、文章發表的方式開啟臺灣藝術圈的封閉風氣。 《作品1366》以平行橫向的方式構成,十字形構圖的方式,引導觀者目光集中於畫幅中央。中心為紅、藍、黑三色交織混雜的交會處,以上下撇畫的方式由左向右延伸,交融三色的色塊烙印在中心形成渾沌的灰紫。整體畫面因大量跳動、流轉的鮮紅、深藍色線,在撇畫間暈染成藍紫或灰紫色的隨機筆觸,鬆散地組成不規則的十字結構。李氏於畫面上刻意保有大量的空白,讓觀者的目光隨著創作時的筆線起舞,同時展現其藝術家內在的感性所隱藏著的情緒。 出處:徐翌婷,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