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作品1139

李仲生(1912-1984)強調藝術家創作的「畫因」(Motif),將繪畫基本自然形象的「看」,還原於藝術的形象,李氏認為,從十九世紀末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以來,藝術家開始放棄說明性的語言,改用以表現個人思想的「暗示性技巧」,尤其是前衛繪畫達達主義(Dadaism)和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發展以後,以反繪畫的新繪畫語言表現「精神性的語言」,擴大了繪畫的疆域。 李氏的繪畫只可心領神會,他突破了傳統的繪畫框架與傳統思想,他認為:「如果不具備『可以意會』的部分,剩下的只是可以言傳的部分,那只是一種技術的存在,而無藝術思想的表現。」李氏從國劇中的肢體動作體會到視覺的抽象語言,他從色面與線條中找到節奏感與律動性,呈現出高度想像力與創造力。《作品1139》採橫向長幅,李氏藉由淺淡的黑色當作畫面的底層,再堆疊出藍、橘、白色的筆觸,白色的添加,呈現出彩度的層次變化,表現出輕快的美感。作品任情豪放、隨興所至,展現出水墨潑墨暈染的效果及書法的飛白氣勢,創造出偶然天成的永恆。淡彩與濃彩的隨興揮灑與反覆塗抹,產生了建築性的空間架構,將內在激情的水平線與重直線的交織、重疊,構築出牢固的基礎架構;最上層濃彩的白色,猶如照耀寰宇的光芒,具有滲透性與穿透力,開啟了心靈的另一個向度空間。 出處:彭康家,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