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作品472

戰後臺灣現代藝術的發展可以1957年第一屆東方畫展作為指標性的濫觴,而帶領這批挑戰傳統青年的精神導師,以李仲生(1912-1984)最具特殊性與影響力。李氏在藝術理念的教授上,鼓勵學生跳脫成見與框架,努力尋找自己的風格,而這也是其門生眾多,卻各有千秋,成為藝壇重要人物的因素。李仲生在藝術觀念部分,著重於個人精神空間的表現,認為藝術要突破自我的限制,表達最純粹的心象世界與純藝術之美。 創作技法上,李仲生來臺後將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與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的潛意識(或稱無意識)理論運用於抽象繪畫之上,故其作品多不求外在形象的寫實,而是展現「非文學性」、「非敘事性」、「非主題性」的形而上之美。在《作品472》中,李氏先運用紅、藍兩色,以流暢的快筆交會於畫面右側,接續使用連貫的橫向短筆觸,大筆塗疊於畫作上,遮蔽了紅藍兩色,運用連續性筆觸所帶動的滴流、乾擦特徵,產生如樂曲演奏般連綿不絕的意象,讓觀者可從中感受到其心理情緒的蔓延與強烈節奏的視覺感。 出處:陳厚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