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作品446

李仲生(1912-1984)早年曾參與中、日前衛現代藝術團體,1934至1938年間作品在以前衛風格著稱的「二科會」第九室展出,對其創作風格深具指標性意義與肯定。1949年來臺後,李氏在報章雜誌上發表關於歐美現代藝術思潮的文章,並於臺北安東街開設私人畫室教學,孕育出推動中國美術現代化運的繪畫團體「東方畫會」。 李仲生曾提出,作畫活動是經過美的還原,已不是自然原來的物質,它是為畫心目中所選擇的一種沒有肉體的現象,是一種美的還原,必須逐漸使其集中於繪畫的效果之論點。因此,如同在《作品446》中,已然不見任何可供辨識的具體物象,只見畫家專心致力於繪畫效果的呈現,利用純粹的顏色、線條和塊面構成等變化,表現出個人內在的真實情感。整件作品是以極低彩度的色彩所畫成,除了畫幅中心淡紅淺黃的一小方色塊,以及下面以中淺色調的灰藍點染出的區域外,其餘部分幾乎是以黑、灰、白來構築起畫面的效果,畫面左方比例最重的黑色、深灰色塊,其姿態猶如一股往左流動的水波紋路,並在後方(畫面右上角處)牽引出灰白色階的漩渦,此正為畫家的高明巧妙之處,僅以黑、白以及深灰無彩度深淺的筆觸變化,創造出虛實之間疏落有致的左右——黑白對比效果。 出處:蘇珉萱,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