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作品343

李仲生(1912-1984)在〈「畫因」淺說〉提及:「有形象的產生是經過藝術家的感受性與創造力,為了藝術效果的需求,擷取自然界的部分來表達。」更進一步解釋,眼前所見的畫面形象,僅是一種誘發美的媒介,猶如中國山水畫,畫面所營造的人物及景物,並非畫家實際觀看的景色,是透過其想像和拼接所創造的意境。此種理想的虛構,是為追求美而存在。 《作品343》採水平方向的長形畫幅,呈左傾斜的對角線構圖,全幅運用線條勾勒與乾濕筆觸組成。在色彩方面,石青色與紅色的對比組合,以左上右下對角線的分布,和諧地平衡突兀的兩色彩,流露出平和寧靜的氣氛,而用色的濃淡,影響觀者視線的移動,石青色傘狀放射及紅色幾何構成,形塑出由上方的石青發散,連接至下方紅色垂直水平發展的線條,與其長形畫幅相輔相成。在線條的面向,石青色以乾刷,相應於紅色濕描和暈染,豐富了乾溼筆意間的層次,又迴旋流動的破碎石青線條,對照凝滯堆積的圓潤紅色調,彼此一快一慢,構成畫面的韻律感。藉由不同筆法線條的堆砌疊加,塑造畫面空間的景深,且利用交錯繁雜的線條勾勒,強調其氣勢的扎實感,有別於大面積塊面且無肌理的表現方式。 出處:潘佳瑩,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