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作品297

探討李仲生(1912-1984)的藝術之路,可發現其一直堅持走在現代藝術的最前線,從其於上海時參與過「決瀾社」、留日期間於「二科會」第九室的作品展出,並師事藤田嗣治(Léonard Tsuguharu Foujita, 1886 -1968)、東鄉青兒(1897-1978)等藝術家,1949年來臺後更參與《新藝術》的著文論述,到安東街培育出臺灣重要的現代繪畫團體「東方畫會」,可以說其對於現代藝術的推動有著重要貢獻。但在政治嚴峻的戒嚴時代,李氏亦有許多壓抑、不可表現言說的苦悶,其特別推崇抽象繪畫、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潛意識(或稱無意識)理論,為其情緒找到宣洩出口的同時,亦與其追求非文學、非敘事、非主題的形而上純藝術表現相契合。 從論者陶文岳(1961-)對李氏作品的歸類中,水彩多為輕透、明快且富有詩意。而此作即是此一典型表現。色彩部分,李仲生使用黑、白、紅三色,未多做調色處理,即進行繪畫。首先是用快筆乾擦的方式,在畫作中央做大面積的處理,再運用相同的筆觸進行紅色與白色的表現。最後再以純樸質拙的線條進行修飾,使畫面層次豐富又不失明快感,讓觀者感受到李仲生水彩作品中恣意隨興的瀟灑。 出處:陳厚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