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顧福生(1934-2017)生於上海,1958年自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加入「五月畫會」並數次參與聯展,他於1961年遠赴巴黎、1963年至美國求學,展開長期居住美國的生涯。自臺灣時期開始,顧氏的創作以抽象畫和人物畫為主。畫友席德進(1923-1981)在評論〈顧福生找回了他自己〉(1965)中指出,顧氏在人體創作中更能充分地表達自己,也更動人,對其抽象畫作則較不以為然。 《墮》創作於顧福生的紐約時期(1963-1974)。人體於顧福生而言,已是一種創作符號,能夠自由轉換型態。畫面中呈現一橫躺的男性人體,張開雙臂與雙腳,其四肢末端皆被簡化,腰部以倒三角形向下延伸,男性不完整的身體,成為這具軀體的特徵標誌。人體洽洽將畫面切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以黑色為底,下部分則以灰色調為主,兩者相互對比,將人物置於無法辨認的空間中。整體色彩單調,黑灰色調顯得沉鬱而簡單,為顧氏抽象繪畫的實驗性之作。席德進曾評價:「顧福生畫上的人(多是他自己),是看不見頭、手、腳的,是個不完全的人,彷彿說:這是現代人。也是我們這個動亂時代,一個青年人對世界潛意識的認識。」提供了後世研究畫中無頭者的一種視角。 出處:陳乃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67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