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白日之祭

顧重光(1943-2020)出生於四川重慶,1958年隨家搬遷來臺,後就讀於國立師範大學藝術系,分別與馬白水(1909-2003)與李石樵(1908-1995)學習水彩及油畫。1960年代他追求抽像繪畫的創新,善用麻布、砂紙或煙燻等技法表現東方底蘊與神秘意境,其繪畫觀特別重視東方傳統文化的延續,同時期也與江賢二(1942-)、姚慶章(1941-)組成「年代畫會」。然而1977年後顧氏將畫風轉向超寫實主義(Hyperrealism),作品多描繪中亞風情、水果靜物等,因為他認為「從新寫實主義回歸自然是最理想的表現」。 學者蕭瓊瑞曾將顧氏作品分為五個時期:「半抽象時期」、「綜合媒材表現時期」、「符號抽象時期」、「書寫抽象時期」、「精細寫實時期」,此作即屬「書寫抽象時期」,多以書寫般的線條、具力量與動態感的方、圓、線、面所構成。《白日之祭》應用了油彩與煙燻技巧,形式上以方、圓、線條組成,畫面上半部為煙燻繪成的圓形框線,內部為奔放的白色線條,其下方以紅色色面作為中心點,並以黑、白的長條色面向左右兩側穩定排列,燻畫的透明肌理夾雜色面間隙,或框住外圍,如此布局不僅達到秩序性的平衡,同時以藉由筆觸與顏燻痕跡營造古樸、斑駁的遺跡感。作品的流線、圓與方形等造型,與簡潔畫面共構了虛、實對比,格外具禪之意趣。 出處:黃歆,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7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