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玻璃箱與嬰兒系列

謝里法(1938-)以1978年出版臺灣第一本關於臺灣美術史專書《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而聞名,曾在1959年加入「五月畫會」,藝術創作類別廣泛涵蓋版畫、油畫、雕塑、觀念行為、地景裝置、策展,2009年出版臺灣美術史長篇小說《紫色大稻埕》及《變色的年代》,晚年有自傳《原色大稻埕─謝里法說自己》於2015年出版。其藝術生涯中,版畫創作的高峰大致在1964年至1975年期間。 「嬰兒與玻璃箱」系列開始於1965年,初始大部分是油畫,有時壓克力和油彩混合使用,1968年至紐約的初期發展成版畫形式,此作為蝕刻鋅版版畫。深色幽黑的大片背景,以藍色細線或橫向水平平行排列、或斜向平行排列,以各自形成的區域,並置拼組而產生出複雜的空間向度。粗獷銳利的純白色幾何形結構,是玻璃箱的框架,在深邃猶如黑洞般背景上,顯得冷硬冰涼。與背景細線相同藍色的嬰兒,原本在白色所展現的玻璃箱內受其保護,卻難以忍受其制式下的禁臠,隨著心智身形的增長,輾轉反覆地企圖脫離玻璃箱,竟不惜以自己無任何裝備的肉身去抵抗和衝撞體制的庇護。畫面正上的方形區塊,以紅白寬條紋相間形成美國國旗的局部,暗示美國作為民主自由的象徵,是嬰兒脫離玻璃箱後所追求擁抱的聖土。 出處:徐婉禎,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68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