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玻璃箱裡的愛情(三)

謝里法(1938-)生於臺北大稻埕(臺北市永樂町,戰後更名為迪化街),1959年自省立臺灣師範學院藝術系(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畢業前夕加入「五月畫會」。長年從事藝術創作,類別廣泛涵蓋版畫、油畫、雕塑、觀念行為、地景裝置、策展,尤以臺灣美術史論述聞名。1978年出版《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是臺灣第一本關於臺灣美術史的專書,1981年該書獲得第二屆巫永福評論獎,現已成為研究臺灣美術必讀的經典。 自1964年至1975年期間,謝里法的版畫創作達到高峰。《玻璃箱裡的愛情(三)》屬於1965年開始發展的「嬰兒與玻璃箱」系列,為蝕刻鋅版版畫。畫面中的嬰兒,作為有機血肉的生命體,與無機方塊冰冷的玻璃箱形成強烈的對比。玻璃箱的存在,將畫面切割成數個幾何區塊,區塊所成的尖角使得畫面空間顯得銳利零碎,此乃暗喻著現實中時間空間切割著生活的殘酷。右上角披戴婚紗待嫁的新娘,代表著愛情最終極的追求,畫面中將嬰兒作為彼此疏離之現代人的投射,現代人雖意欲追求愛情,卻有著重重無法跨越的橫阻。整體畫面以黑灰白之無顏色呈現,唯獨嬰兒與玻璃箱聯繫的臍帶有著斑斕的色彩,成為視覺目光的焦點,也明白訴說嬰兒與玻璃箱緊密相連的宿命。 出處:徐婉禎,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68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