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疼孫仔

林智信1936年生於臺南縣歸仁鄉紅瓦厝仔;1952年進入臺南師範藝師科,深受導師張麟書木刻技法的吸引而走向版畫創作。1955年畢業後從事國小美術教育、推廣版畫藝術;教學之餘,持續創作投稿,題材多以反映時代風情與鄉間生活風貌。1972年轉向大畫幅的油性印墨、多版套色,並積極參與國際性版畫徵件,捨棄較纖細的刀刻筆觸,改以著重色彩塊面的堆疊,呈現鮮明開朗的民生正向。 〈疼孫仔〉作於1982年,作品內容、創作理念與形式技法,都延續1979年製作的〈搖孫仔〉;不同的是〈疼孫仔〉的小孩長大了,原來吊掛在竹搖籃上的波浪鼓,孩童已可自持把玩。畫面內容記錄1970年代前臺灣農村生活景象──孩子的父母忙碌於生計外出工作,留下年邁的祖母照顧幼小兒孫。老阿嬤的頭飾、服裝與背兒孫的布袋,在1980年代已是少見;林智信的創作試圖回溯永遠留存在腦海深處的情境,也許正是回憶他的母親含飴弄孫的景象,滿臉堆積著歲月的皺痕,卻流露著幸福、滿足的笑容。畫面前景老阿嬤與孫子的重度,藉由左上角燈籠的安排,拉至畫面的均衡效果;視覺的動勢從左上角往右斜下,從花布背袋再往右上移動,視覺重心停留在孩童手持的動態波浪鼓。倒三角的構圖,再配合留白的背景,添增活潑、明快的視覺強度。 出處:黃郁生,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8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