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動.物(No5)

  林日山(1957-),臺灣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畢業,求學階段他所接觸的幾乎都是商業攝影相關的技術,而在畢業前夕,遇到了當時剛留日歸國的吳嘉寶老師,因而開展了他對於攝影觀念的視野與想像。在畢業之後,他擔任過《雄獅美術》、《文星》、福茂《音樂月刊》、中影《長鏡頭》、《婦女雜誌》、《室內》等不同領域的雜誌攝影工作,累積了十年以上的實務工作經驗,同時也持續在攝影創作上嘗試不同的題材方向。   此件作品巧妙利用寬幅照片的視覺特性,以及暗部牆面的空間區隔效果,呈現出宛如鯨魚標本穿梭游於展示空間的視覺趣味性。根據郭力昕(2016)《書寫攝影:相片的文本與文化》的介紹文章,提及林日山偏愛西方超現實主義與表現主義風格的繪畫,郭力昕認為:「他的動物系列作品,無論是標本或是活的生命,都結合了類似的繪畫概念,轉述他在不同空間裡觀看動物時的視覺與感覺經驗。」並將作者的這種凝視經驗進一步描述為「在某種構圖、光線、取框、視角之下,藉由創造一種神韻與氛圍,將標本重新賦予了生命。...通過攝影選擇取捨後之後的事物,可以被大幅度地改變其意義。攝影是意義的創造,而非複製。」(郭力昕,2016)。對於當時林日山的影像創作風格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與期待。此件作品也是1996年東京銀座守護神花園藝廊舉辦的「台灣寫真的新世紀」展(策展人:吳嘉寶)當中的展出作品之一。 出處:侯鵬暉,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1。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9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