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桃實(四方小藍盤)

郭柏川(1901~1974)台南市人,是1920年代台灣第一波赴日本學畫的藝術家之一。1933年畢業於日本東京美術學校,不久即轉赴中國,先後在北平藝專、京華美術學校、北平師範大學等校任教。旅外期間,足跡遍佈日本、華北、東北等地,並與東京、北平藝術界交往密切,具有豐富的跨文化經驗。二次大戰結束後,郭柏川返回台南定居,執教於台灣省立工學院(成功大學前身),並籌組「台南美術研究會」,依其日本經驗設立體制外的「美術研究所」,培育出無數本地的繪畫人才。郭柏川早年曾入選第一、三、四回台灣美術展覽會,但返台前一直與台灣的官辦美展系統關係並不密切。兼以長年旅外,經多樣風土、生活、文化體驗的孕育,讓他的繪畫風格養成,與同期的台灣第一代畫家有著相當的差異。 郭柏川擅長寫生與肖像,旅居北京期間,發展出獨樹一幟以宣紙為基底的「浸潤式」油彩畫法,充滿速度感與流動性的東方韻致,作品個人語彙鮮明,表現性與辨識度極高。鳥瞰視點是郭柏川常採用的構圖方式,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表現宏偉深遠的紫禁城寫生。〈桃實(四方小藍盤)〉雖是件靜物小品,在俯看的視覺聚焦中自有其凝重的氣勢。這件作品幾乎只有用紅、黃、藍三種基本色相,彩度極高,雖然經松節油稀釋的顏料容易淡薄,但宣紙強烈的滲透性,讓顏色得以不段累積,最終呈現出飽滿的色彩。這件作品充分表現宣紙吸納與油彩亮麗的材質特性,且在薄塗與濃抹間帶出畫中主、客體的關聯,既精簡凝練又有淋漓盡致的暢快。 出處:潘顯仁,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6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