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佛說四十二章經集萃

釋文:1忍惡無瞋。2(邊款)行善之時若遇惡人擾亂,需忍辱而不瞋責,讓惡人自惡自食因果,慎勿心存計較。3依飯轉勝。4(邊款)布施可種福田得福報,然布施供養一聖人,其功能尤勝於布施千百之凡夫,故需以智慧行布施。5請問善大。6(邊款)何謂善修得真正的佛法並切實奉行謂之善,何謂最大實行佛道廣度,一切眾生謂之最大。7心寂欲除。8(邊款) 人之所以患淫不止,皆因邪心應識斷,陰何益斷絕色欲之本,為從心斷。9妻子甚獄。10(邊款) 凡夫為家而勞神役形,無所終止情愛的束縛,尤甚於牢獄之苦。11 轉重令輕。12(邊款)從前種種罪過若生慚愧之心,深切懺悔改惡行善,即使瀰天大罪亦可漸白消除。13行道在心。14(邊款)心為身主,身為心役,若是口頭念佛但心無誠敬,就如同轉磨車之牛徒勞無益。15擧難勸脩。16(邊款)佛陀列舉人生二十種難事,佛弟子面對世間種種困境不可畏縮苟安更應化煩惱為菩提精進修行。17念等本空。18(邊款)佛道之成須念行言修朝夕持之能破執著者近佛道迷執外相者雖道遠巧妙存乎一心。19割愛去貪。20(邊款)出家之人應捨世間財務且食宿二事不可貪求,以節其欲,因愛與欲使人愚痴。21捨愛得道。22(邊款)人貪愛五欲之樂心中混濁,破除諸感煩惱需斷貪愛欲念塵沙之垢畫除道可見矣。23輾轉獲勝。24(邊款)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是以佛弟子應發菩提心,勇猛精盡徹悟至無修無證之境地。25問道宿命。26(邊款)發頭斷欲無求,根除心中之煩惱,就如同磨鏡去垢塵垢除盡並能明心見性,自然修得宿命不必強求。27直心出欲。28(邊款)修道者如牛負重物行深泥中,雖疲憊但不可懈怠,出家人當視情欲比汙泥更汙穢,直心修道才可出欲難苦。29請問力明。30(邊款)何人最有大力經得起侮辱而不存惡心,不報復便是力,是無窮之人,何人看得最分明轉識成智性相清淨之人。31步家證果。32(邊款)若發菩提心出家修道需勤修苦集滅道四諦,嚴守戒律磨練身心,方可記得阿羅漢果。33教誨無差。34(邊款)法門無量依奉佛所說之言教,可受用無窮,譬如食蜜中邊皆甜無有內外輕重之分。35念戒近道。36(邊款)攝心為戒,以戒為師,佛弟子無論身在何處,須時時持戒銘記不怠必得道果。 款題/印記:佛說四十二章經集萃。丙子年仲夏皖宿王孝堂署。鈐印二:孝堂。王。 出處: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6。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9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