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文字的創造,向來有所謂的六書之說,而呂佛庭(1911-2005)「文字畫」便是選用象形文字既有的「應物象形」的形象部分,予以書法性或繪畫性的藝術表現。好比在這幅畫中,我們可以較輕易地辨認出山、鳥、日、雲、門、木、人……等文字或圖像。呂佛庭於畫上自題款識道:「雲蟲蝌蚪任塗鴉,甲古金文集眾家;書畫同源憑意造,何須紙上辨龍蛇。丙辰初秋寫文字畫于臺中澹園。謹贈省立臺中圖書館。呂佛庭。」鈐印三方:朱文印「萬里樓主」,白文「半僧書畫」,朱文「淡園小築」。暫時地,一般論者多視文字畫為呂佛庭的獨創,至於他是否是在「五月、東方畫會」抽象繪畫席捲台灣畫壇之際,受到西方畫家克利(Paul Klee,1879-1940)或米羅(Joan Miro,1893-1989)等人的符號繪畫的影響,尚待進一步的研究。由於文化確是奠基於繼往開來的傳承脈絡之中,因此或有論者會為呂佛庭文字畫的空前絕後感到遺憾。惟就呂佛庭個人而言,他確實於1976年於歷史博物館舉辦文字畫展之後,就漸少這一類的創作了。 出處:施世昱,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