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山水

張穀年(1906-1987),號懷椿,江蘇省武進縣人,為海上畫派名家馮超然之外甥,自幼即隨其學習繪畫,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臺,曾任教於政工幹校(今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文化大學美術系等,與馬壽華、劉延濤、高逸鴻⋯⋯等人組成「七友畫會」,其藝術理念強調「以大自然為師」的寫生精神,與傅狷夫等人皆投入於「台灣山水」之創作,對臺灣水墨畫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本幅畫作在「自然寫生」的基礎下,將所觀察之景物融入於畫家對於山水造境之審美觀念之中,採用「散點透視」法,同時兼具「三遠」之觀看視點,以「之」字形之構圖,由右下方的樹石逐步蜿蜒而上,直至天際。畫中大致分為近、中、遠三景,近景的山石用墨濃重,皴擦與點染並用,表現出鬱鬱蒼蒼之的山石質感,樹木則以大筆點染,濃淡相間,或以赭石、花青薄染,中景和遠景雖偶有重墨苔點,但多以淡墨為之。全畫構圖嚴謹,筆墨技法運用純熟,畫家雖深具傳統繪畫之涵養,卻能不拘泥於古,在自然寫生的實踐中,發展出兼具傳統精神與時代風貌之台灣山水繪畫。 款識:「山川渾厚 草木華滋 民國六十一年元旦 晉陵張穀年 紀遊」 鈐印:白文「張印穀年」,引首章:朱文「思獲古心」 出處:呂金龍,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1。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7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