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松柏後凋圖

馬壽華(1893-1977),字木軒,號小靜,1893年生於安徽省渦陽縣,1949年渡海來台後,曾任台灣省政府委員、司法院秘書長等職務,亦為全國美展及全省美展國畫組審查委員,並與劉延濤、高逸鴻等人同為「七友畫會」成員,擅長山水、花卉和墨竹等題材之繪畫創作。 本幅作品〈松柏後凋圖〉以中國歷代文人雅士喜用之「松」與「柏」為主題,象徵人之生命力,對於年過八十的畫家而言,似乎也有自我期勉之意。在構圖上,右側為高聳挺立的松樹,左側則為較低矮的柏樹依偎於旁,延伸而出的葉子則與松樹交錯,使二樹之間產生聯結關係,另外,兩樹所形成的V形夾角與畫面左上方的落款相呼應,顯見畫家在佈局上的巧思。在表現技法上,二樹皆以乾筆皴擦出樹幹肌理後,松樹又加上淡赭色的渲染,葉子部份則以濃墨或寫或點,再施以石青和石綠淡色暈染。整體作品無論是在樹的造型取捨和畫面空間的配置上皆臻於成熟,亦能從運筆用墨之間感受到年逾八十的畫家,那股不慍不火之氣息,極得清雅之趣。 款識:「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癸丑冬仲 木軒馬壽華寫於小靜齋 時年八十有一。」 鈐印:白文「渦陽馬氏」,朱文「壽華之鉩」,朱文「木軒八十歲後作」,押角章「小靜齋」。 出處:呂金龍,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1。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73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